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小玉的味蕾大評比!
嗨嗨,大家好!小玉我又來了~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酸菜魚」,說真的,我也超愛啦!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
首先,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像是初春的微風,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
而對於刁民呢,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超有古早味!魚肉部分也很扎實,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
不過說到口味選擇,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
什麼是酸菜魚?
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
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起源於渝派川菜,滋味獨特,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
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流程是真的複雜,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
鮮魚: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
酸菜: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
湯頭: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
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
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
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嘻嘻,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趕緊繼續看下去吧~
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
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自己烹飪,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交給他就對了,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
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首先,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一開始喝,有點點的酸味,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嘻嘻,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我以前吃過的酸湯、酸菜魚比起來,這家真的是更耐吃!💕
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只有用鹽,超級天然的啦!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超級無敵好喝!💕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辣、鹹、油的口感,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對我來說超級好吃!
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再來說說魚肉~是有帶皮的那種喔!魚肉超滑、皮有點Q,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份量超足,兩人分享剛剛好,價格還很可愛喔!
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口感真的有深度、有層次,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那魚肉部分,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而且喔,他們不用裹粉、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超級實在的!
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嫩嫩的,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完美啊!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我都快醉了~~~
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
★遠東百貨-信義A13店★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
📍營業時間:平日11:00-21:30/假日:11:00-22:00
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HAIBAO
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
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刁民酸菜魚崇德店」,妳知道嗎,人超多的啦!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接近五點才進去喔!
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牆上寫的「不當愚民當刁民」和「刁民我驕傲」真的好有個性,感覺很潮很年輕!
當我們坐下來,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我們就坐在二樓。
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中盛),真的,當魚端上桌,那個盤子超級美,白底藍字,我馬上拍了好多照!
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所以幾乎都挑掉了!
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金針菇呢!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最後,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真的是太迷人了啦!✨🍲
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還有魚皮的膠質,酸度也剛剛好。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像豬肉片、金針菇等,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
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
踏輕酸菜魚 |
刁民酸菜魚 |
|
湯底口感 |
邱家兄弟生態養殖(鱸魚骨)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濃郁滑順 |
龍骨湯頭(豬骨) |
酸菜來源 |
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不加黃色素 |
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
魚肉部位 |
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4人份,烏鱧魚片 不裹粉,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堅持不偷斤減兩 |
烏鱧魚片 |
配方工法 |
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雞心椒、 藤椒、青紅花椒 、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
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寬粉、木耳金針菇、魚片及花椒油 |
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
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湯底、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
不過,在多方面的比較後,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當然,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
鶯歌踏輕酸菜魚推薦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踏輕酸菜魚,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
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這不僅僅是一道菜,而是一段故事,一份記憶,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淡水踏青酸菜魚推薦
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瑞芳踏輕酸菜魚推薦
結語,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慰藉。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淡水酸菜魚推薦
瑪瑙光澤色透明,紅唇皓齒籽晶瑩。 流年自有佳人笑,一見傾心萬種情。 >>>更多美文:格律詩
小車停住樹葉分, 彩云對看清風跟。 日頭落下青山肯, 大海說出沙石稱。 >>>更多美文:自創詩
秋天一過,東鄉的孩子便在玩耍嬉鬧中等待著一種美食了。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一口咬下去,滿嘴的黑色。咧嘴笑時,花花的護衣上還會稀稀落落地灑了黑色的芝麻屑。 這便是東鄉人在每年的十月初一才吃的一種特色小吃——“糍團”。“十月朝,吃糍團”,很多年來,這樣的習俗一直被東鄉人堅守著。 在東鄉,農歷十月初一被稱作“十月朝”(讀去聲zhào),而“糍團”的“團”的聲母也很特別,不念“t”,而念“d”音,音短促而有力。 這一習俗起源于哪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外婆的童年,這一習俗就已經盛行。這還是我高中時候邊做作業邊問詢外婆時候知道的。而就在上周,我拿同樣的話問母親,母親居然用了同樣的話回答我,她小時候也是這樣聽長輩們說的。 對于東鄉能干的主婦而言,糍團的做法很簡單。磨芝麻,煮糯米飯,巧手一張,一個個玲瓏飄香的糍團就閃亮登場。先是磨芝麻。芝麻是東鄉人自家地里收獲的。秋天的太陽辣辣地曬著,脆生生。自家堂屋的天井里,樁臼被抹得干干凈凈。石頭臼,石頭樁,都是力氣活。常常,三兩個主婦們會邀約著,相互幫襯。你一下,我一下,沒著沒落地樁著。輪空的主婦手里拿著舊衣破衫,細心地縫補著。漸漸地,芝麻的香味出來了,就有無所事事的孩子探頭探腦地看。愛干凈的主婦們便會大聲吆喝著讓他們離開,唯恐因為孩子們的奔跑而讓芝麻粘上了灰塵。在孩子們奔跑的背后,主婦們開心地笑著。 不過,東鄉人不說做糍團,而是搋糍團,“搋”讀chuāi,但東鄉人也讀去聲:chuài。單單這個搋字,便讓糍團的形成過程有了不一樣的妙處。早年的情景,主婦們是用手在鍋里反復地搋,搋結實了,便有了黏性,糯米有韌性,因此越搋越黏,越搋越費力,但也會越好吃。現在,大多數主婦已經出于衛生習慣的考量,用各種攪拌米飯的工具替代了。反復地敲,反復地撻,反復地拌,直到結實了為止。 接著,就是練主婦們的巧勁了。一個搋結實的糯米飯團被放進一個藍邊碗里,反反復復地滾。藍邊碗里早已放好了磨碎的芝麻。芝麻可以隨著主人的口味調整。考究的,會在黑色的芝麻里加進綿白糖。當然,計劃經濟時候,白糖是憑票供應的。所以,童年的我們能夠吃到甜甜的芝麻糍團會被鄰家的孩子羨慕的。 黑芝麻,白飯團,在深深的藍邊碗里,黑白分明。滾著滾著,黑色漸漸占了主角的位置,那米的白渾然被黑淹沒了。滾著,滾著,一個溜圓的糍團就誕生了。 滾好了的糍團還是半成品。細心的主婦們會一一拿出來,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竹篾盤籃里,一個個隔開。老黃的盤籃里,黑黑的芝麻糍團蹲伏著。在早年昏暗的煤油燈下,一個傍晚時分,放學回家的我,曾經以外是盤籃里爬進了田雞而嚇得奪門而跑,那已經是很遙遠的故事了。 糍團做好了,家家戶戶的煙囪里便有了縷縷的炊煙了。成品的糍團還得放油鍋里煎。糯米的香,芝麻的香,豆油的香,夾雜著,混合著,隨一縷炊煙,裊裊地散落在村落間。遠處的谷地里,幾只麻雀停息著,眺望一下,呢喃著,羨慕著這人世間的香甜幸福。 其實,在外地,十月朝又被稱作“寒衣節”。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但令人困惑的是,作為周王室的重要分支,有吳王闔閭之父余昧墓葬之地的東鄉,為什么在十月朝這一天沒有將“寒衣節”的習俗保存下來,倒是很匪夷所思的。 而在相隔不遠的南京和蘇州等舊時通常意義上的吳地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習俗。在南京,十月朝這一天也有“送寒衣”的儀式。當晚,老南京人要將各種冥衣裝進一紅紙袋里,上面寫明家中故去人姓名,把紙袋供在家中堂上祭奠一番后,拿門外焚燒,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而在吳地,據史料記載,吳人會在農歷八月二十四這一天被稱之為“稻稿曰”的日子里吃糍團。新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灶,謂之“糍團”。一般為白色。這樣的糍團和東鄉黑色芝麻包裹的糍團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據此說來,東鄉的糍團當是東鄉又一特立獨行的習俗該是無疑的了。 東鄉神奇,因為這一個個獨特的習俗而愈發令我著迷。 >>>更多美文:生活散文
FISF1515CEFE15EWFEF
留言列表